耳部按摩保健
宋《蘇沈良方》記載:“摩熨耳目,以助真氣。”《靈樞,口問篇》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耳朵在人身上不是孤立的,耳廓與身體內臟、 五官等存在經絡傳感的聯系,耳廓局部包含著整個人體的全部信息, 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因而刺激局部耳穴可以治療全身疾病。實際上,在《黃帝內經》 中也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的說法。同時由于機體相應的特定體表部位可以通過“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的規律表現出來。耳郭又是人體相對獨立的外在器官,它能夠敏感的反映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信息。故臨床常可通過觀察耳朵知曉身體的健康狀況。
觀耳知健康
中醫有“耳有宗脈之所聚”的說法,清代的 《雜病源流 犀燭》強調 :“肺主氣,一身之氣貫于耳。”人體的各個部位都可以 在耳朵上找到相應的位置。當身體出現問題時,耳朵的相關區域也會出現反應。正常人耳朵紅潤而有光澤,這是先天腎精充足的表現:耳朵干枯沒有光澤,可能是由于機體腎精不足;耳朵顏色淡白者,常表現為怕冷惡風,手腳冰涼;耳朵紅腫者, 多是“上火”的表現,常見于肝膽火旺或濕熱。
特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望耳只是中醫“望診”的一部分,判斷身體健康狀況、診斷疾病,應當結合全身的其他表現。四診合參,必要時要結合相關的現代醫學檢查結果。如果自己發現耳部有異常,切不可盲目診斷,必要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摩耳可防疾
“一身之氣貫于耳”,小 小的耳朵上有多個穴位與全身經絡聯系在一起,對耳朵施以柔和正確的按摩,手法用搓、擦、提、壓、捏、捻等都可以,強度要適當,只要長期堅持,不僅能調節氣血,還可以防病、 保健、 美容。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套簡單的耳部按摩保健操
1.按摩耳垂法
雙手拇指放于耳垂后面,食指放于耳垂前面均勻按摩耳垂,同時向下牽拉,手法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感到疼痛為限,每次20~ 30次,具有美容、養顏、護膚的作用。
2,手摩耳輪法
雙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對耳輪及對耳輪上下來回推摩,直至耳輪及對耳輪充血發熱,具有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
3.按摩三角窩
雙手食指指腹按壓雙耳三角窩,環形按摩一周,拇指在耳背三角窩隆起處與食指對捏朝耳輪上角方向牽拉,使耳廓向外上方伸展自動滑動手指至耳輪松開,如此反復15次~20次,具有清熱瀉火、鎮靜安神的作用。
4.提拉耳尖法
用雙手拇、食指夾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次~20次,使局部發熱發紅。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火、清肝明目的作用。
5.按摩耳窩法
兩手食指指腹沿消化道方向按摩耳甲腔、耳甲艇各內臟穴道分布區,具有疏肝理氣、寧心安神的作用。
6.搓揉耳屏法
雙手食指指腹按壓雙耳三角窩,環形按摩一周,拇指在耳背三角窩隆起處與食指對捏朝耳輪上角方向牽拉,使耳廓向外上方伸展自動滑動手指至耳輪松開,如此反復15次~20次,具有清熱瀉火、鎮靜安神的作用。
7.全耳按摩法
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后,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耳背面,反復按摩10次~ 15次,具有疏通全身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
此外,還可以根據個人需要,有針對性地對耳朵上的某個具體部位進行按摩。如以拇指、食指揉捏對耳屏,使它有脹痛感,可輔助預防頭痛、頭暈等:以食指指腹摩擦耳背溝使之生熱,可降壓、清腦、明目;以中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按壓摩擦生熱,可防治咽炎、鼻炎、感冒等病。耳部按摩主要適用于失眠、感冒、鼻炎、頭暈、頭痛、調節血壓、頸肩腰腿痛和胃腸道疾患的治療與預防。
注意耳部按摩可在飯后一小時或睡的一小時進行,手法宜輕柔。
按摩耳朵除了可以起到日常保健的作用外,如果偶有牙齦肺痛、打嗝等小恙,也可以通過按摩耳朵的特定部位來減輕病痛。如當因“上火”導致牙齒、牙齦腫痛或臉上長小疙瘩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去醫院在耳垂上點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如脾胃虛弱或者進食過急、過涼或者暴飲暴食后出現打嗝時,可以按壓上耳窩,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耳甲艇的對應處相當于人體腹腔,按摩此處有助于消化,并有健脾強腎之功;如有頸肩腰腿痛等軀體疼痛時可多按壓耳廓的外周耳輪,以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作者簡介
毛倩倩,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主管護師。周口市中醫院治未病科護士,曾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學習多項中醫外治療法。擅長督灸、平衡火罐、耳部刮痧、耳穴貼壓、放血療法、腕踝針、虎符銅砭刮痧等,曾先后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優秀護士”等稱號。周口市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