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自信既是一個歷史命題,也是一個時代感很強的命題。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不能缺少文化自信的支撐。
文化認同是立國之基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歷史,中國土地上的先民很早就有對自己文化的感知。春秋戰國時期的夷夏觀念是地理環境和文化差異的綜合產物,包含著華夏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所謂華夷之辨,最初就是以文化、以禮儀為劃分標準的??鬃犹岢觯灾芏Y治理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屬于“諸夏”,周邊沒有實行周禮的各族各國,屬于“諸夷”。后來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說:“在古代觀念上,四夷與諸夏實在有一個分別的標準,這個標準,不是‘血統’而是‘文化’?!闭绿滓苍谄湮恼轮嘘U述道:“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薄爸腥A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笨梢?,華夷之辨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中國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最初是從文化認同開始的,文化被賦予了使命感,逐步深化為文化堅守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維系民族的認同,都與文化相關。
歷史上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文化體系不斷吸納、融合外來文化的過程,由此呈現出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氣度。周邊民族即使取得政治及軍事上的優勢,文化上也往往推行漢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也要“采用漢法”“以儒治國”才能維系統治。這樣的中華傳統文化體系必然是一個充滿自信的體系。中華文化對外是春風化雨式的文化傳播,對內是一個高度自足的文化體系,由此構成文化自信的來源,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強調的是文化立國。
文化自覺推動民族復興
在現代性構建過程中,民族文化總是要作選擇性的改造和更新,問題在于本土文化在轉型中有多大程度的自主性。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入侵,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意味著洋務運動失敗,也直接引發了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危機。與此同時,愛國知識分子對幾千年傳統文化展開徹底批判,認為不建立新文化,中國不能實現自強。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思想激蕩、群星閃耀。面對外來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日深、改良無果、共和挫折的情形,期冀以“德先生”“賽先生”來改造中國,有其時代進步意義。但各種吶喊、主張都將傳統文化當作中國落后的總病根,凸顯了文化自信危機。
扭轉這一困局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文化。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彼^精神上的主動,就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談到新民主主義文化,毛澤東同志將其表述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民族性表現為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尊嚴;科學性表現為對理性的追求;大眾性強調的是人民性、民主性。掌握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新的思想武器,中國人和中華文化在世界上重新贏得了自己的地位,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
近代以來對中華文化不自信的多數論調,本質上都受“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改革開放后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國家實力提升觸發對文化的重新審視。文化自覺要求民族文化在新時代不斷傳承、創新和發展,在世界文化多元競爭發展格局中取得自主地位,從而實現與時代共進、與世界同行。文化自信呈現總體回歸態勢,國際政治格局的轉變、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等有力的事實推動著國人文化自信心理的成長。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
今天的中國又一次站到新起點上,重新思考文化問題:中華文化如何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支撐以及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應有貢獻;中國人應該以怎樣的面貌與世界相處。今天的文化自信包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這三種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也從文化視角反映了中國發展的歷程。
增強文化自信,要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華民族的救亡與復興是中國政治和文化壓倒一切的主題。把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為的是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危機。馬克思主義既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影響了中國的發展進程,自身也經歷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能夠取得成功,在于其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時塑造了中國新的文化形態,使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植根于中華文化深厚土壤和中國歷史進程。文化自信自然成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要加強文化建設,培育文化認同,內化核心價值。要堅持民族文化發展的現實主導性、歷史繼承性、兼容開放性,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革命和改革中積淀的現代精神為動力,增進與世界優秀文化的交流互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
來源:廣州日報作者:崔鈺


